精神分析治疗基础(自体-客体关系理论)
时间:2013-06-22 来源:市心协 浏览数:2712
时间:2013-06-22浏览数:2712

(精神分析临床技能基础课程之二: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部分)

 

授课老师:向 程 精神分析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心理咨询师
西南大学客座教授、硕导

成都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

四川省科协技术经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
成都电台交通频道《解密梦语》栏目:特约嘉宾

专业方向: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研究;艺术评论。
专业著作:1、《有效的面谈者》2006年9月第一版 四川大学出版社
2、《明日之星——学龄前儿童心智发展与心理健康》2012年第一版 重庆大学出版社

3、《圆满之道》2013年第一版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个人主页——南岛释梦工作坊 http://nandaoxl.blog.sohu.com
预约电话:87030996;86082166;QQ:360289871


第一讲 自体-客体关系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背景

01 精神分析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
02 客体关系心理学
03 自体心理学体系
04 人格结构的三个基本模型
——意识-无意识结构
——心理动力学结构
——自体-客体关系结构


第二讲:自体-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01、自体(self;自我)、自体表象(self represen tation)
02、客体(object)、客体表象(representation of object)
03、部分客体(Part object)、完整客体(whole object);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
04、自体客体(self-object)
05、双极性自体(rudimentary)
06、分离-分裂(splitting);
07、共生(symbiosis)
08、分化(become divided)
09、个体化(individuality)
10、内射(Introjection)
11、内化(internalization)
12、镜映(Mirroring)
13、理想化(Idealization)父母影像
14、另我,亦即孪生(twinship)


第三讲、客体关系理论与治疗(克莱茵;马勒;温尼科特;费尔贝恩等)

01、理论的起因:从驱力转向关系
02、人格发展的阶段划分问题
03、 二元关系的发展与创伤
——焦虑
——好客体与坏客体、内化坏客体
——分化不良(分离)
——个体化不良
——自罪与死亡焦虑;被报复恐惧
——妄想、割裂、潜抑、理想化
04、内在客体(超我)的严厉性与自我冲突
——施虐性的超我
——苛刻的超我
——严厉的超我
05、(讨论)超我的形成与结构
06、客体关系理论对人格结构模型的发展
07、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病理学与治疗学
08、投射认同与容器
09、治疗师角色与治疗关系
——耐心与可靠性;宽容、忍耐、节制的治疗气氛
——允许和鼓励移情发展与退行
——“容器”的非加工性
——愤怒与攻击性的表达
——防御机制的识别与解释
10、边缘型精神障碍


第四讲:自恋与自体的形成

01、自恋的概念
02、以自恋为轴线
03、断裂体验:
——缺乏刺激的自体
——断裂的自体
——未分化的自体
04、水平分裂与垂直的分裂(割裂、分离)
05、原发性自恋与次发性自恋


第五讲、次发自体疾患与分析治疗

01、自体疾患(Selfdisorders)的分类
——原发自体疾患与次发自体疾患
——科胡特关于次发自体疾患的分类:

  自体人格疾患;

  自体行为疾患;

  逃避接触型人格障碍;

  渴求融合型人格障碍

  渴求镜映型人格障碍
02、治疗关系中的移情
03、针对自体客体的移情:
——反映性移情
——理想化移情
——另我移情
04、转换性内化作用(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
05、非创伤性失效响应
06、关于治疗的讨论
07、自体障碍与其它疾患的鉴别诊断

08、自体的成长与健康自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