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专访(二) | 想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我需要考哪些证书?有哪些学习途径?
时间:2023-10-12 来源: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 浏览数:400
时间:2023-10-12浏览数:400

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是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市心协”)的一项重点工作。2021年9月市心协正式启动了“心理咨询师专业技能水平认证培训”项目,培训工作进展顺利,教学组织良好,社会反响积极。目前,第一期的部分学员已经进入初级技能认证环节,中级技能模块的教学也已逐步展开。


2023年市心协心理咨询师班(第三期)招生在即。为了让广大报名学员及关注咨询师执业的相关人士更好地了解咨询师培训,我们专门邀约资深心理专家、市心协会长向程教授,就咨询师的专业成长和咨询师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专访。


至诚之言、权威解答。本文是第二期访谈,欢迎持续阅读、关注!


市心协教培部·宣传组


Q: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一个正式的职业名称?


A:心理咨询作为一项专业活动,有久远的历史,它与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和临床应用相生相伴。“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标准的职业名称,在2015年就被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归属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2022版的国家人社部《国家职业大典》中,仍然有“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分类。所以,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正式的职业名称,国际通用,是一个不太可能被取消的职业类型。


当然,一些没有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称呼,譬如家庭治疗师、精神分析师、婚姻指导师、家庭教育咨询师,可不可以使用呢?我认为在专业活动领域内可以使用。不过,有人学了几天释梦,就给自己说成是“释梦师”或“释梦咨询师”,这就有问题了。因为释梦只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技术工具,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职业活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专门给人释梦就算是一种职业的道理,最多属于个人行为。所以,我们在介绍自己的专业身份时,要尽量使用“心理咨询师”这样的正式职业名称。如果你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专业技能上比较擅长,可以在介绍自己时,在技术运用或服务对象上进行区分。譬如,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婚恋情感(心理)咨询师”。


Q :国家法律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有哪些明确的界定?


A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这个法律条款2012年10月26日发布,2013年5月1日起施行,2018年4月27日修正成现在的版本。精神卫生法第二章第23条明确规定有4条:(1)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2)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3)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4)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


如何理解?这里第一条强调的是专业性。咨询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遵守专业设置,提供专业服务。咨询师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但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不讲科学,不是随便什么“装神弄鬼、忽悠人”的方法都可以用,不能向来访者灌输自己都不想喝的“毒鸡汤”。


第二条是划清职业活动的边界。心理咨询师不能声称自己在提供“治疗”服务,可以进行心理评估,但不能下诊断,也不能把来访者说成是病人或患者。某些时候我们说“患者”是在讲述某种疗法或技术时使用的,这个要和咨询服务活动时分开。譬如,我在咨询师培训班给学员上课时,可以使用“精神分析疗法”、“患者”、“治疗师”这样的词语,但我在为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时,则不能自称为“治疗师”或者“医生”。即便你是有医学资质的医生,在心理咨询机构从业也不能说自己在从事心理治疗。大家要习惯去做这样的区分。


第三条是说转介。发现患有精神障碍的来访者,要及时向本人或其监护人建议到精神医疗机构就诊。有人问我,咨询师可不可以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咨询?答案是“可以,但是有前提条件”。因为精神障碍患者也有情绪、情感、认知等心理问题。但前提是,他们正在接受精神医学的临床治疗和干预并且需要辅助以心理咨询,或者已经接受精神医学干预并进入康复期,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心理咨询师需要记住,对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心理咨询只是辅助手段,并且心理咨询与精神医疗不同,它们分别处理同一个体的不同面向的问题。


第四条是咨询伦理中的保密原则。这个是基本伦理常识问题,很重要,我们另外讨论。

 

Q:心理咨询师被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目录,今后会不会必须经第三方认证才能获得资质?


A:这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似乎列入国家人社部和统计局的职业大典目录,就要进行什么资质资格认证或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被列入职业目录,是从政策层面承认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分类和名称的合规性,而不是一个限制性的政策条件。


一个职业,是否需要政府来进行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要看这个职业是不是还在“职业资格认证”或“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目录当中。心理咨询师已经在2017年被取消了职业资格认证,不在职业认证目录当中,也不在职业技能认证目录中,所以不存在所谓的“第三方认证”的问题。目前实际上,我们也无法找到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进行第三方认证的信息。这里的“第三方认证”,就是指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评审程序,授权一家或几家专业机构,对某些重要的职业类型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证。


国家人社部在逐渐缩小职业资格认证的范围,对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一些职业类型,国家的总体政策是“放”而不是“收”,即放开职业准入条件,促进行业发展。人社部2017年第68号文中明确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认证,交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依据市场需要自行开展(专业)能力水平评价活动。所以,由专业机构和协会、学会来组织心理咨询师的能力水平评价活动,并开展相关人才培训,是符合国家政策的。

 

Q: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各个协会、学会和专业机构的专业技能水平认证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是吧?


A:是的,完全不同。


目前心理咨询师的各种证书,都应该属于后者,不涉及职业资格或职业准入,也不是政府部门主导的职业等级认证。譬如你获得了×××专业体系的“咨询师”或“督导师”资质证书,就只能说明,给你颁证的这个专业体系或机构,承认你具备了这个能力和水平,这和政府部门或官方认证无关。


不过,那种认为凡是不是政府部门颁发的证书,就是不合法的“Y证”,这种说法是粗陋无知的,是对国家政策的错误解读。


从学员和咨询师的专业成长来说,重要的是专业能力问题,是技能水平问题,而不是要去获得××部门认可的某某××证书。今后,即使国家要对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涉及的关键问题还是专业能力问题,也只会授权“专业机构”和“行会、协会”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而不可能交由与“心理学”毫无关联的行政单位来承担。多说一句,目前凡是打着与“心理学”无关的某个政府部门的招牌开展证书培训的,都可能是带有欺诈性的商业广告,要小心鉴别!

 

Q:既然都不是政府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我该怎么判断各种不同培训体系的专业水平证书哪些有含金量?还有,成都市心协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在本地权威性如何?到外省去执业当地认不认呢?


A:我先回答最后那一句。既然是专业能力水平证书,而且是非官方的,那就没有地域限制,不存在法律地位上的高低之分,不存在法律或政策禁止。认不认就看这个能力水平证书的社会影响力。


你可以把咨询师比拟成一种“产品”或“商品”,产品的生产厂家注明产品的技术等级,譬如一级、二级、三级,旨在说明,按照我的专业标准或规范,将其评定为这个等级。这个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去,投放到哪里都没有限制。关键是,这个品牌有没有人气,有没有人购买,有没有市场影响力!对市心协而言,我们是按照《川渝心理咨询联盟》的标准进行咨询师专业能力水平评定的,这个证书好不好使,来访者认不认,取决于《川渝心理咨询联盟》和市心协的影响力。


各家的专业能力水平证书的含金量如何?这和判定某一件商品的质量一样,需要货比三家,仔细调研。我个人觉得,至少可以从5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判断:


(1)看颁证主体。谁给你发证很重要,证书上盖什么公章,是培训公司、学术团体、行会协会、高校心理学院,还是网络平台,或者其他与心理学没啥关联的单位?这个你自己要判断。


(2)看课程设置。你要获得证书,就要参加培训,设计的咨询师培训课程是不是成体系?内容如何?专业性如何?这些都很重要。在我看来,目前很多培训单位提供的咨询师课程,仍然是《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程》那点基础内容,加上一点体验课和技能实操,这是达不到要求的。有些培训体系,课程设计内容庞杂,逻辑混乱,有什么师资开什么课,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要是你不太了解这个领域,不妨找心理咨询的业内资深人士给你做个参谋。


(3)看师资力量。谁给你上课比开什么课更重要!这是一个基本判断。这里的关键差别在于培训机构的性质。如果是商业培训机构,请的授课导师就不可能给太高的费用,如果是非盈利性质的社会组织以及高校心理学机构,则可能因为“不太看重项目盈利”而聘请资深专家授课。除此之外,授课导师是否具备实操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自己都不会做心理咨询,却在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教学员怎么去做咨询”,这不仅是一个业界笑话,而且是一个普遍事实。


(4)看有没有“分析/督导”模块。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短期速成,也不仅仅是教学模块,还需要有分析/督导模块。其中最主要的是学员需要完成“被分析/被咨询”和“督导/在师傅的帮助下去做个案”这两件事情,才能独立进入执业状态。


(5)看有没有明确公示的《心理咨询师专业标准》。咨询师的培养有“标准”可循,课程设置也应该有相应的课程标准,这是判断某一个颁证主体和培训机构是否专业的另一项条件。没有任何专业标准查询,仅仅给你开几门课,找些不知出处的“专家”来授课,最后装模作样地组织考试,给你发个证书。这是目前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普遍存在的乱象。

 

Q:在您看来,学员们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可以有哪些培训选择?


A:我认为,学员们至少有这样几种选择:


(1)参加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方向的学历、学位教育。这一点对于年轻的朋友特别重要,因为新生代咨询师的基础学历学位都比较高,硕士是基本要求,博士也比较常见。


(2)参加学会、协会、行会组织的专业能力水平认证培训。这个体系中,影响最大、最权威、最完善的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注册心理师》认证体系,这个体系对学员的心理学受训背景要求较高。我们市心协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属于此类范畴,是非盈利性的、有标准、成体系的咨询师培训培养计划。


(3)参加高校心理学院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譬如有西南大学“心理咨询师”初、中、高级班。这个体系的优势是心理学师资好,教学组织比较规范。也有精神卫生机构主导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譬如华西医院的培训,优势是有便捷的病房实习条件。


(4)参加网络平台的咨询师培训课程。这个体系中不乏一些好的课程,适用性很强,满足线上咨询师的期待。但普遍比较粗浅和短、平、快。


(5)参加各个不同专业流派的培训课程。有心理动力学各个流派的、人本存在的、认知行为CBT的、家庭治疗的、萨提亚的、格式塔的、各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等等。主要以“中外结合”方式授课,并且有流派的区分。以心理动力学为例,据我所知,就有“中德”、“中美”、“中挪”、“中英”、“拉康派”课程体系。除此之外,也有国内资深心理专家自己的“师徒课程”。这些不同专业流派的培训课程,适合心理咨询师执业之后的继续教育和进阶研修。


学习路径如此多样,学习形式如此丰富,如何选择?这是学员们自己需要认真调研的事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想说的是,心理咨询师的学习与专业成长,要从基础到专业、从普遍到特殊、从业余到资深,实操很重要,理论掌握是前提。也就是说,先学好基础心理学,具备心理学理论知识之后,再去全面普遍熟悉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个流派的知识,获得基本的实操技能。学员及新手咨询师,从学习到实习再到资深,只有经历了一个为时不短的执业阶段,获得一定的职业经验后,才能最终确认自己的主要理论取向,定位自己的长远的职业目标。